近年来,城子河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,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,发挥党建引领审判的作用,树牢“融”的意识,找准“融”的路径,落实“融”的措施,把党员亮在审判执行岗位上。通过“党旗引航、多元解纷、服务下沉、智慧赋能、联动和谐、品牌铸魂”六大核心内容的实施,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,一体推进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,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,同向发力,促进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。为新时代的法治文明和党的先进性在司法领域中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这六大核心内容不仅是对司法为民、法治进步的生动注解,更是映照出党建引领下司法工作新篇章的璀璨光芒。城子河区法院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,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法治建设的新征程,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着智慧和力量。
党建核心,引领航向——法治扬帆正道远
城子河区法院以鲜明的党建品牌“法润民心,聚力天平”为精神罗盘,牢牢把握航向,确保巨轮破浪前进的方向精准无误。引领全体干警以党的理论武装头脑,将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深植心底,树牢“融”的意识,正确处理党建与审判工作的关系,查找支部党建的薄弱环节,从政治上去看问题、想办法,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本部门,本条线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践。将党的先进性与司法公正并驾齐驱,推进审判工作的航船稳健前行。
多元解纷,诉源治理显成效——纠纷止于未然
党支部始终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心系“民之要事”,找准党建与审判“融”的路径,秉持“帮民困,解民忧”宗旨,党支部以创建“多元解纷”党建品牌为契机,以党建引领诉源治理,以“多元解纷”为战略核心,精心布局展现了“纠纷止于未然”的治理成效,深刻践行了“帮民困,解民忧”的司法服务宗旨。法院积极借鉴并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构建了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争端口,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调解网络,搭建了立体化、全方位的纠纷解决矩阵,其中“1+2+N”模式尤为突出,即一位调解员配合法官助理加两位专业调解员以及多名辅助人员,形成调解小组,有效实现了对纠纷的提前介入与源头预防,使得诉前调解的成功率达到了90%以上,大大减轻了正式诉讼负担。
智堂到家,服务下沉——司法为民无距离
在智慧司法的浪潮中,党支部以创建“零距离服务”党建品牌为抓手,创新推进“智堂到家”的服务模式,将司法服务下沉至基层,实现“一村一党员法官”、“一社区一党员法官”的全面覆盖。党员法官工作站与工作点如星辰般散落于社区、村屯,东海法庭的每一名党员皆深深植根于网格,使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每一户人家门口,群众司法需求在哪里,党员法官的旗帜就插到哪里。
线上线下双轨并行,打造无感服务体验。线上依托互联网技术,人民调解平台与法律咨询随时响应群众诉求;线下则通过法官亲临现场,调解、释法、巡回审判,党员法官法律服务如影随身,紧贴民众需求,实现无缝隙对接。司法的便捷性与亲民性在“百姓少跑腿,法官多走路”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,彰显司法为民情怀,拉近了法与民众的距离,让法律的暖阳关照进每一个角落。
智维创新,智慧法院赋能——司法提速增效
为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高效快捷,党支部以创建“智慧审判”党建品牌为助推器,通过全流程无纸化作业体系的构建,自立案起始,至案件执行终,一切环节皆嵌入数字化轨道,实现了诉讼过程的全面电子化覆盖。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,更重塑了诉讼服务体验,使司法程序更为便捷流畅、高效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服务的高效率。
四所一庭,共筑和谐——同频共振解纷维稳
党支部以创建“服务基层治理”党建品牌为突破点,深度参与社会治理。与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、法律服务所这四大核心机构紧密合作,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区域的调解网络,通过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,实现了矛盾化解的网格化布局。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每个机构的专业优势,将调解力量高度整合,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解纷合力。通过这一系列举措,司法与民众的心贴得更近,“司法连心桥”更加稳固,使得大量纠纷在萌芽阶段就被有效化解,避免了社会矛盾升级。
特色法庭,文化品牌铸魂——法治春风化雨
立足于服务群众的前哨。党支部以创建“和美”品牌为着力点,在东海法庭特设民生案件的绿色通道,犹如司法之桥,确保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纠纷能够优先被处理,这不仅仅体现了司法的效率,更是一种民生温度的体现,是司法对民情的关怀。东海法庭坚持调解优先,特别是涉民生案件,力求“一次性解决”,这不仅是司法效率的体现,更是司法担当的标志,彰显了法庭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与快速回应,确保公正及时,让民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。
法治护航,乡村振兴——司法助力新时代
党支部以创建“助力乡村振兴”品牌为牵动力,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乡村治理的最前线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铺设坚实的法治基石。这一创新实践,不仅密切了法院与乡村的联系,更让法治之光深深根植于乡土之中,为农村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党员法官踏足田埂,走进农家,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通过实地调研、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,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民众的法律需求,量身定制了一系列“法治进乡村”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了贴近生活的法律讲座、案例解析,还有模拟法庭、法律咨询服务等多样化形式,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,让法治的种子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,为构建法治乡村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在处理涉农纠纷时,党支部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的特殊性,灵活运用法律工具,对农村土地流转、家庭继承等敏感且复杂的案件,采取既尊重传统习俗又不失法律严谨性的处理方式,力求公平合理解决矛盾,既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,又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。通过司法裁判与调解的双重机制,法院不仅解决了个案,还通过典型案件的示范效应,引导和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的有序调整,为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