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工作动态

【防范养老诈骗】叮咚!请查收这份“防骗宝典”~

  发布时间:2022-05-19 18:22:56

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,诈骗手段多样且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,其中老年人群体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首要目标。当今涉及老年人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,这不仅给老年人的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,而且严重影响了家庭、社会和谐稳定。老年人被犯罪分子频繁的盯上主要因为部分老年人缺乏关怀,轻易相信了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,更有甚者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引诱老人上当,大部分都是为了骗取老人的养老钱,让人深恶痛绝。那么,常见的养老诈骗中的这些骗子都会如何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呢,以下将一一向各位老人,亦或是老人的儿女们介绍,请大家为家中“一宝”做好防范措施,敲响警钟。

一、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



犯罪分子冒充公职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,以老年人涉嫌洗钱、贩毒、法院有传票、医保卡被冒用等种种借口,并声称可以帮助被害人洗脱罪名,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指定账户配合调查,并实施诈骗。

二、冒充熟人诈骗



犯罪分子冒充老人的亲友、熟人进行诈骗。骗子通过非法渠道得知老人的个人信息,通过电话、网络和短信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,设置骗局,对老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被害人向犯罪嫌疑人汇款或转账。

三、销售保健品诈骗



犯罪人员基本为团伙作案,利用非法途径收集到的老年人信息,抓住当代社会老人“怕生病”和迷信“专家教授”的心态,冒充各种营养专家、医疗专家等虚假身份,博取老人的信任。起初老年人往往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,选择花小钱看一看,但因为老年人防骗意识较弱,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,使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。

四、虚假中奖诈骗



犯罪分子利用虚假基站或者互联网软件群发虚假中奖信息,老年人防骗意识较差很容易轻信中奖内容并联系兑奖,犯罪分子就以“个人所得税”“公证费”“转账手续费”“滞纳金”“违约金”等各种名目要求受害人汇钱,实施诈骗。

五、微信发布虚假爱心传递诈骗



诈骗手段无孔不入,老年人的同情心与爱心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。骗子伪造寻人信息、扶困帖子以“爱心传递”的方式发布在朋友圈,因其善良的网民转发,一旦有人出于好心汇款,钱就到了骗子的账户。

六、微信点赞诈骗



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“点赞有奖”信息,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里设置圈套,要求参与者提供姓名、电话等个人资料发布至微信平台,一旦商家套取到足够的个人信息后,即以“手续费”、“公证费”、“保证金”等形式实施诈骗。

七、虚构遇险诈骗




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遇难信息,要求受害人马上为亲友汇款以便治疗。受害人因情况紧急,不知所措往往会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后被骗。

八、办理信用卡诈骗



犯罪分子手段多样,会通过短信、邮件等渠道声称可以为老年人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,一旦被害人联系到骗子,犯罪分子则以“手续费”“中介费”“保证金”等虚假理由要求老年人连续转账。

九、医保卡、社保卡诈骗



在这类诈骗中,犯罪分子首先冒充社保、医保中心工作人员,谎称其医保、社保出现异常,可能被他人冒用、透支、涉嫌犯罪,对被害人进行恐吓,之后冒充公职人员谎称可以帮其洗脱罪名,并以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汇款,实施诈骗。

法院提醒:

老年人为社会弱势群体,需要我们去关爱去照顾。城子河法院建议老年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防范意识,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,勿轻信推销,如果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情况应及时向家人或者有关部门求助,同时记得保存好转账记录、收据、对方身份信息等客观证据。

责任编辑:李 琳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